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实验室首页 信息快递 正文

苏北流行的“颤抖病”与青虾无关?市面炒作的大种蟹后代也不一定大?专家一席话彻底颠覆你对河蟹的认知!

作者:时间:2017-12-15点击数:

2017年12月11~12日,由澳华集团、《当代水产》&腾氏水产商务网主办的第一届中国河蟹产业峰会暨全产业链闭环创新升级论坛于江苏泰州隆重举行。11日晚8点,大会准时进入精彩的沙龙环节,并特别邀请了苏州大学蔡春芳教授、上海海洋大学吴旭干教授、澳华集团常务副总裁许愿斌、淮阴师范学院副常国亮教授以及澳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刘强先生与大家自由互动,共同探讨河蟹养殖难题,直击产业痛点,并分享了先进的养殖技术与理念。

现场气氛异常火爆,专家们金句频出,台下更是讨论热烈,整场沙龙维持了两个小时,把当天的会议推向了高潮。小编整理了专家们的部分精辟观点,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现场的火热氛围吧!

行业焦点:如何理性看待当今的河蟹产业链?

蔡春芳:在座很多是从事河蟹养殖的,其实养殖板块已逐渐接近饱和,河蟹消费市场就这么大,看似养殖效益还可以,但事实上并非如此,30年前一只精品蟹能卖到100元,今天还是卖100元/只,30年间并未涨价,从这一角度上看意味着河蟹单价是在下跌的,养殖效益也在下降。

那么,为什么国内消费能力提高得这么快,而河蟹价格却一直保持稳定呢?这都得益于河蟹养殖的技术员与养殖户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为消费者提供了这么美味的食物。但是,我们从业人员承担了所有的风险,所以在座的都在奉献。

在流通环节,近年流行的线上网络销售与冷链物流运输是做得很不错的,但在加工这一块,有难度,空间比较窄。业界也有人尝试加工软壳蟹,但是操作起来十分繁琐,也影响到河蟹蜕壳后翻倍率,且软壳蟹的吃法也十分单一,烹饪方式主要是油炸,不符合现代人讲求健康的饮食理念。

吴旭干:河蟹产业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国内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中,河蟹和小龙虾是产值较大的养殖品种,尽管草鱼每年养殖产量有300~400万吨,但产值不如河蟹,大概需要5~8斤草鱼的价值才能抵过1斤河蟹。据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河蟹的产量是80万吨左右,总产值在780亿元,而小龙虾产值超过千亿元(包括餐饮、流通等产值),因此如何做大做强河蟹产业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举个例子,我们应该学习与借鉴台湾苗栗大闸蟹产业发展模式,苗栗的大闸蟹养殖面积大概只有30公顷左右(500亩左右),单位产值却能达到2亿台币(相当于4千万人民币),大陆500亩成蟹养殖的产值通常只有500万元左右,可见我们的增长空间还是很大的。据了解,苗栗河蟹养殖的直接产值只有700万人民币左右,其余产值主要来源于旅游、餐饮和体验休闲消费等附加值,比如高端品蟹馆、农家乐、农家旅馆等,卖1元大闸蟹可以带动5元的其他消费。目前我国也大力提倡建设农业旅游、一二三产业融合等,这也许是今后大闸蟹产业的增长点。

另外,我们现在的大闸蟹消费习惯还停留在传统的“秋风起,蟹脚痒”阶段,主要消费发生在10~11月份,如果我们把河蟹的消费期从两个月延长到了四个月,那对产业的影响将是积极且巨大的。目前从苗种研究领域上看,可以通过养殖二龄早熟品系和二龄晚熟品系延长成蟹市场供应期和消费期。也许会有人认为二龄早熟品系是人工催熟的,其实不然,大自然中确实存在着部分野生河蟹二龄早熟和晚熟,通常二龄晚熟的成蟹规格大于二龄早熟,因此早熟与晚熟都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现象,没有必要对此恐慌。

我们要想做大河蟹产业链,我认为应该从这几点入手:规模化和集约化;从资源和经验驱动型产业向知识和科技驱动型产业转化升级;智能化和自动化养殖也是未来河蟹产业的发展趋势。

苗种问题:现在市面上都在炒作大蟹母本,对此有何看法与研究?

吴旭干:从育种研究上来讲,有几个概念需要澄清一下,1、选择强度(留种率),应该在遗传背景清晰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亲本(通常留种率在3%~5%),亲本规格大只是其中的一个选育条件,并不是唯一条件,例如有两个成蟹养殖塘,分别投放200只/亩与2000只/亩相同来源的蟹种,其中200只/亩的蟹塘养出来的成蟹平均规格通常会比2000只/亩的蟹塘中的大蟹还要大,但它们的基因和遗传背景也许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必须认清事实,一味只追求“大”是不能解决苗种问题的。

2、建立家系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若没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和不同经济性状的种群或家系便谈不上育种,更谈不上优良性状的遗传,即使大蟹成功繁殖出大眼幼体,这种大亲本后代的成蟹未必就一定规格很大,比如从大量池塘或者市场上百里挑一挑到500只半斤的大亲本蟹,却可能来源于50个养殖场或100个池塘,并不清楚这些大规格亲本的遗传背景,可能来源于不同的群体或品系,也可能来源于相同群体或品系。人工选育的苗种是可溯源的,可以通过分子标记进行鉴定,且有稳定的遗传背景。这两点缺一不可,否则良种就不存在!

养殖难点:1、怎样可以防控河蟹蜕壳不遂?

蔡春芳:导致蜕壳不遂的原因有很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防治方案。确实,蜕壳对于河蟹而言,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河蟹的养殖成活率普遍不高,一般在50%~60%,养得好的能提高到70%~80%,其中很大的影响因素就在于蜕壳问题。

我们观察发现,如果河蟹在养殖前期,水质好、体质好,那么蜕壳就会很顺利,而且蜕壳速度快,蜕出来的壳也很完整,但是,如果体质较差的河蟹往往蜕不干净或者蜕壳艰难,极容易被同类吃掉。可见,确保河蟹的身体健康是保障脱壳及成活率的关键因素。

2、河蟹颤抖病是否与青虾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出现病症的塘口该如何清理?

蔡春芳:我们经过多年市场调研发现,颤抖病暴发的区域性分布较为明显,主要分布于兴化一带等苏北区域,但苏南养殖户却反映已经十来年都未见过该病了,至于颤抖病的病理病原,我并未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显示,很可能是药物滥用引起的症状,但现在又要通过滥用药物治疗,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而苏南的河蟹养殖区大多都是河蟹与青虾混养的,十来年没有颤抖病的发生,说明颤抖病与青虾没有关系。

吴旭干:兴化一带流传着利用菊酯类或者敌百虫清塘可以控制颤抖病,但菊酯类清塘会对河蟹造成极大伤害,尤其是第一壳蜕壳明显延迟,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蜕壳不遂乃至死亡,如果塘口水草调理得好,还能有所缓解。

据了解,虾蟹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反而好处较多,水草与溶氧问题都非常重要,实验证实溶氧不足会导致一些疾病,一旦缺氧,蜕壳死亡率大幅升高,摄食量也会减少,所以生态养殖是未来养殖业发展的趋势。

养殖现象:如今小龙虾市场十分火爆,在河蟹塘里套养小龙虾的养殖模式渐渐流行,能否实现双赢?养殖注意事项有哪些?

常国亮:随着近年小龙虾养殖业的兴起,确实出现不少养殖户采取河蟹套养小龙虾或者小龙虾套养河蟹的模式,而且也存在许多养殖成功的案例,说明这种套养模式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我认为,其中应该注意:1、对水草的要求较高;2、随着河蟹存塘量的增大,必须减少部分小龙虾的存塘量。

精彩的沙龙结束之后,小编特邀采访了浙江澳凌水产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海地、澳华集团虾蟹料技术副总监向朝林,请他们揭示本届大会的真正意义所在。

郑海地:希望澳华河蟹产业链上更多的人赚钱,赚更多的钱!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河蟹的总体养殖面积超过700万亩,其直接产值与间接产值合计高达1500亿元以上,看似发展迅速,却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认清现实之后,澳华于2014年提出河蟹产业链的战略思路,并从苗种、饲料、动保、流通等各环节进行谋划与布局,截止目前虽然只有短短三年时间,便已经完成了初步布局,例如苗种板块成立了澳凌种苗;饲料板块的澳华蟹料已挺进行业前三;动保板块建立澳宝公司为产业链提供专业配套支持;而流通板块上也在奋力打通更多线上线下渠道。

目前,澳华在河蟹产业链的全面布局上已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也逐渐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与同行的关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仅仅依靠澳华自己的力量还是不够的,我们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业界朋友能够参与进来,共同推动整个河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们主办本届大会的原因。

对于退湖还湖之后对河蟹产业的影响是否利大于弊,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由于国家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而所有的养殖品种里对环境污染和影响最小的就是河蟹,原因在于:其一,养殖密度低,投饵量较少;其二,生长环境特殊,需要水草等,可净化水质;其三,基本上是清水养殖,不需要摄食藻类。另外,从河蟹养殖历程上分析,虽然河蟹的原生态生长环境是在湖区,但如今人工养殖的河蟹远比野生蟹多得多,也比较美味,而野生蟹往往饵料摄食不足,且野外水质未必有塘口的好,所以现在最好吃的蟹反而是养殖出来的。再则,本来湖区的养殖产量就不高,退湖后养殖面积是减少了,却对总体产量并不会有太大影响,且加速了产业升级,从“大养蟹”转型为“养大蟹”。

最后,我希望通过本届大会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好种苗、好饲料及好的养殖模式,然后再卖出个好价钱,希望澳华河蟹产业链上更多的人赚钱,赚更多的钱!

向朝林:好种苗+好技术+好饲料+好价格,才是河蟹产业链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最佳途径

本届由澳华集团主办的中国河蟹产业峰会,邀请了来自苗种、动保、养殖、渔机、终端销售的产业链上各环节的相关企业。澳华为河蟹养殖户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有效整合上下游优质资源,不仅提供好苗种、好饲料及配套先进养殖技术,而且能够帮助养殖户开拓销售渠道,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这就是本届大会的意义所在。

首先,纵观当今河蟹产业链上的第一环——苗种板块,市面上的苗种其实是极度匮乏且混乱的,生产蟹苗的大多都是些技术落后的作坊型或家庭式苗场,他们一般都是随意收购市场里的大规格蟹作为蟹种,导致出现种质严重退化、病害高发等十分棘手的问题。总之,入行门槛低,行业标准缺失,苗种质量得不到保障,是现今河蟹苗种行业的普遍状况。

此外,养殖户在苗种选择方面往往面临着“无苗选”与“选苗难”的问题,且极易产生“跟风”心态或者仅凭个人经验,却没有形成一整套科学、全面、系统的种苗鉴别体系,所以大多数养殖户并不知道自己拿的苗是否真是别人口中说的好苗,犹如赌博一般,无形当中平添了一道风险,埋下了隐患。

而澳凌苗是目前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品牌苗之一,也是全国首个由集团企业推出的蟹苗品种。澳凌苗拥有超30个家系至少已保种6年以上,出自浙江长兴国家省级良种繁育基地,并经过了4年的实验性验证与2年的市场沉淀,证实了澳凌苗具有个体规格大、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发病率低等诸多优势,例如在扣蟹养殖阶段,现在市面上的大眼幼体需要投放4~5斤/亩,而澳凌家系的大眼幼体只需要投放2~2.5斤/亩,且年底在规格与产量上都能表现出明显优势。

其次,在成蟹养殖方面,本届大会特邀蔡春芳教授以及朗之农公司为大家现场讲解规范性养殖方案,而澳宝公司则从疾病防治与动保板块进行阐述。在养殖管理中,动保产品种类繁杂、标准混乱,业内不乏流行着一些极不科学的用药“潜规则”,存在滥用农药、抗生素等现象。

接着,在饲料板块,蟹料的优势主要在于解决了冰鲜鱼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品质把控上。随着全国环保力度的持续加码,长三角作为环保整治的重点水域,又是全国河蟹的主产区之一。但是,河蟹传统饵料中还是以冰鲜鱼与原粮(占比50%~60%)为主,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水质污染、对环境破坏力较大,而澳华集团担负起国家环保重任,由我们推出的蟹安康饲料套餐能够全程替代冰鲜鱼,不仅大幅缩减了养殖成本(按单斤造肉成本计算,基本上1斤饲料能够等同于4斤冰鲜鱼),而且还能有效减低养殖水体中氨氮、磷等元素的排放,切合国家环保政策。

另一方面,全程投喂饲料,对于河蟹质量而言,也是能够提升品质与规格的最好方式。我们经常提到的“红膏蟹”是完全可以通过在饲料中营养节奏把控和添加天然虾青素等实现,而同等规格的“红膏蟹”等优质蟹的价格能比普通蟹高出20~30元/斤,无形当中也是给客户带来更高的价值。再则,饲料在养殖前期的提高成活率、病害防控等方面也能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

最后,在流通领域,如何把蟹卖得好?也是养殖户最为关心的问题,于是本届大会力邀国内两大线上流通知名企业:易果生鲜与京东,为养殖户寻找更加优质的销售渠道。目前,部分精明的养殖户手头上的精品蟹是不走批发市场的,而是走线上高端品牌路线,一旦拥有了自己的固定消费群体,就能主动掌握销售节点,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成蟹价格不会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总而言之,好种苗+好技术+好饲料+好价格,才是河蟹产业链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最佳途径,也是我们澳华举办本届河蟹产业峰会的终极目标。

【来源】特色水产繁育工程实验室

 苏ICP备:05071367号-1 苏公网安备32080202000172号